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拿来主义教案分享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拿来主义教案分享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7 10:04:15

拿来主义教案分享】在语文教学中,“拿来主义”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的文本。它不仅是一篇议论文,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本文将围绕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设计一份适合中学阶段的教学方案,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自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议论文结构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辩证思考,增强文化自信与开放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全盘西化”与“闭关锁国”两种极端态度;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拿来主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面对外来文化时,既想学习又担心被同化?”引出“拿来主义”的概念,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如流行文化、网络用语等,让学生初步感知“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标出关键词句。

2.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的区别。

3. 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反对“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语言特色分析:鲁迅的语言犀利而富有讽刺意味,如“送去”“送来”“拿去”三者之间的对比,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

2.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反问等手法的运用。

3. 思想内涵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不仅是对文化的吸收,更是对文化的主动选择与创新。

(四)拓展延伸(15分钟)

1. 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汉服复兴、国潮兴起、外来影视作品等,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代的应用。

2. 小组辩论:正方——“应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反方——“应警惕文化入侵”。通过辩论深化对“拿来主义”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在尊重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鼓励学生树立开放包容的态度,同时保持文化主体意识。

四、作业设计

1.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并结合一个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2. 阅读鲁迅其他杂文,比较其思想风格与《拿来主义》的异同。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拿来主义”为主题,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多角度的分析与互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化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避免过于抽象,应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使理论更具亲和力。

结语:

《拿来主义》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面对文化冲击时应有的态度。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读懂文字,更能读懂时代与自我。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