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这个怎么操作啊?求快教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7 09:53:3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 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 培养学生从诗歌中感受作者情感、思考社会现实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与思考。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历史人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中“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具体描写及背后的情感表达。

2. 分析杜甫在诗中体现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情怀。

-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中由个人遭遇上升到对社会民生的关注这一情感升华的过程。

2. 理解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风格与人文关怀精神。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含诗歌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背景资料等)。

2. 杜甫生平简介、唐代历史背景介绍材料。

3. 诗歌朗诵视频或录音。

- 学生准备:

1. 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和字词意思。

2. 查阅杜甫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其人生经历与思想倾向。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诗圣’是谁?他有哪些代表作品?”

- 引导学生回顾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特点,引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意氛围。

-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卷”、“飞”、“挂罥”、“沉塘坳”等,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 精读赏析(20分钟)

- 分段分析诗歌

- 第一部分(前八句):描述秋风破屋、茅草飘散的场景,表现诗人生活的困顿与无奈。

-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写诗人因生活艰难而产生的内心痛苦,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由己及人,表达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关怀,展现诗人博大的胸襟与理想。

- 引导学生讨论:

- 诗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 作者是如何从个人遭遇上升到对社会民生的关怀的?

4. 情感升华(10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精神意义。

- 讨论:我们今天是否还需要这种“兼济天下”的精神?为什么?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总结:杜甫以自己真实的经历为载体,抒发了对国家、人民的深情厚谊,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 学生谈收获,教师补充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3. 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比较其思想情感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作者: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诗圣”)

二、主题:忧国忧民,兼济天下

三、内容结构:

1. 秋风破屋,生活困顿

2. 自身悲苦,感慨万千

3. 心系苍生,胸怀天下

四、情感升华:由己及人,仁爱精神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深沉的人文情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避免过于抽象的讲解,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进行思考,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感染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