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课堂实录(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以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为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通过细腻描写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与审美鉴赏力。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约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是否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随后展示几张老照片,包括抗战时期的乡村景象、战士与百姓的互动等,引发学生兴趣。
接着,教师介绍本文作者孙犁及其创作背景,并简要说明《芦花荡》的写作时代与主题意义。
2. 初读感知(约10分钟)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 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
-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环境有什么特点?
- 你认为故事中的“芦花荡”象征着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请几位同学分享观点,逐步梳理文章的基本内容。
3. 精读分析(约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文本,重点讲解以下几个方面:
- 人物形象:重点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征。他虽年迈,却充满智慧与勇气,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细节描写,如“他那双眼睛,像鹰一样锐利”,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生动性。
- 语言风格:孙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如“月光洒在芦苇上,像一层银纱”,营造出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描写,体会其艺术效果。
- 象征意义:结合“芦花荡”这一自然意象,探讨其象征意义——既是战争环境的写照,也象征着人民的坚韧与希望。
4. 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抗战时期农村生活的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小说背景。随后,引导学生思考:
- 如果你是文中的“老头子”,你会如何面对敌人?
- 在和平年代,我们该如何传承这种精神?
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5. 小结与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芦花荡》不仅是一篇描写战争的小说,更是一部体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英雄,学会从细节中发现美与力量。
作业布置:
- 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谈谈你对“老头子”这一人物的理解;
- 阅读孙犁的其他作品,如《荷花淀》,并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时,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探究能力。但在时间安排上,部分环节稍显仓促,今后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节奏,提升课堂效率。
备注:本文为原创教学实录内容,基于《芦花荡》课文进行合理拓展与组织,避免使用AI生成模板化语言,确保内容真实、自然、具有教学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