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弃物处置》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旨在系统介绍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分类、处理与处置技术,培养学生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素养。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固体废弃物管理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实际应用方法。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固体废弃物处置》
课程代码:XXX-XXXXX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时安排:总学时 48 学时(理论 32 学时 + 实验 16 学时)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生态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等
先修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化学、水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负责人:XXX 教授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掌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理与最终处置的基本流程;
3. 熟悉常见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处理技术;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固体废物问题的能力;
5. 提高学生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1. 绪论(4 学时)
- 固体废弃物的定义与分类
- 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与社会影响
- 国内外固体废弃物管理现状
2. 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运输(4 学时)
- 收集系统的组成与设计原则
- 运输方式的选择与优化
- 垃圾压缩与转运站的设置
3. 固体废弃物的预处理技术(6 学时)
- 分选技术(机械、人工、磁选、风选等)
- 破碎与压实技术
- 脱水与干燥处理
4. 固体废弃物的物理处理方法(6 学时)
- 筛分、破碎、压实、固化等技术原理与应用
- 热处理技术简介(如焚烧、热解等)
5. 化学处理与稳定化技术(6 学时)
- 化学中和、沉淀、氧化还原等方法
- 重金属稳定化处理
- 危险废物的化学处理案例分析
6. 生物处理技术(6 学时)
- 堆肥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
- 污泥厌氧消化与沼气利用
- 生物修复与有机固废降解
7. 固体废弃物的最终处置(6 学时)
- 填埋场的设计与运行管理
- 安全填埋与渗滤液处理
- 危险废物安全填埋标准与规范
8.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再利用(4 学时)
- 回收利用与再生资源开发
-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 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四、实验与实践环节
1. 实验项目:
- 固体废弃物的成分分析
- 垃圾分选实验
- 堆肥过程模拟实验
- 渗滤液水质检测
2. 实践环节:
- 参观当地垃圾处理厂或填埋场
- 社区垃圾分类调研与报告撰写
- 固体废物处理方案设计与汇报
五、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2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50%):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教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XXX 编著,XX 出版社
2. 参考书:《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技术》,XXX 编著,XX 出版社
3. 相关期刊与文献:《环境科学学报》《中国环境科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等
七、课程特色与教学改革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社会实践。同时引入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综合素质。
八、结语
《固体废弃物处置》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为未来从事环保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