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的皮肤中班科学教案】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探索,了解大树的“皮肤”——树皮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树皮的特征。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保护树木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 实物材料:不同种类的树皮样本(如梧桐树皮、樟树皮等)
- 图片资料:大树的树皮图片、树木生长过程图
- 工具材料:放大镜、画纸、彩笔、小铲子(用于户外采集)
- 环境布置:教室中设置“大树角”,展示相关植物标本和图片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一棵大树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大树的‘皮肤’是什么吗?”引导幼儿自由发言,激发兴趣。
接着播放一段简短的动画视频,介绍大树的“皮肤”——树皮的作用,如保护树木、防止水分流失等。
2. 探索与观察(15分钟)
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真实的树木,分组进行观察活动。每组发放一个放大镜,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树皮的纹理、颜色、质地等。
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树皮:“它的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的?有没有裂纹?颜色是什么样的?”
3. 交流分享(10分钟)
回到教室后,各组幼儿轮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将幼儿的描述记录下来,并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帮助幼儿理解树皮的结构和功能。
4. 动手操作(10分钟)
提供画纸和彩笔,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看到的树皮。可以是绘画、拓印或拼贴等形式,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次活动内容,强调树皮的重要性,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爱护树木。最后,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附近的树木,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延伸活动建议:
- 在科学区投放更多关于树皮的图书和模型,供幼儿继续探索。
- 开展“我给大树穿衣服”手工活动,用废旧材料制作“树皮”装饰品。
- 结合季节变化,开展“树木的四季”主题探究活动。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讨论。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孩子们对树皮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如树木的年轮、根系等,丰富幼儿的自然知识体系。
六、注意事项:
- 户外活动时注意安全,避免幼儿接触带刺或有毒植物。
- 观察过程中引导幼儿使用工具时要轻拿轻放,养成良好习惯。
- 对于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
备注: 本教案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设计,注重幼儿的主动探索与经验积累,旨在通过生活化的科学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