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幼儿园大班的老师,每天面对几十个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既是挑战也是乐趣。在这些孩子中,有一个特别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总是容易激动,情绪波动大,稍有不如意就会大哭大闹,甚至动手打人。起初,我对他有些无奈,但后来通过观察和沟通,我发现他的行为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这个孩子叫小宇,平时在家由爷爷奶奶带大,父母工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伴。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引导,让他在情感表达上显得比较脆弱。他在幼儿园里遇到挫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只能用“发脾气”来宣泄内心的不满。
刚开始,我对他的行为感到焦虑,担心他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情绪。但我逐渐意识到,如果只是简单地批评或惩罚,只会让他更加封闭自己。于是,我开始尝试用更温和的方式去了解他、引导他。
首先,我在日常教学中多关注他的情绪变化,当他表现出烦躁时,我会及时靠近他,轻声问他:“你是不是不开心了?”有时候他点点头,有时候会说“我想回家”。这时,我会陪他坐一会儿,给他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慢慢平静下来。
其次,我与家长进行了多次沟通,了解到他在家里的行为模式,并建议家长多花时间陪伴他,帮助他建立安全感。同时,我也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情绪表达”的氛围,教孩子们如何用语言而不是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慢慢地,小宇的变化让我感到欣慰。他开始学会用“我不喜欢”、“我生气了”这样的词语来表达情绪,而不是直接发脾气。虽然偶尔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但他已经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情感需求。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教他们知识,更要理解他们、接纳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关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温暖的陪伴。每一个“爱发脾气”的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