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姜夔及其词作的风格,掌握《扬州慢》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词中所描绘的扬州战后景象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感受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其对历史变迁与人生感慨的思考,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词中“冷月无声”、“废池乔木”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 难点:体会词中“清空”风格的表现方式,理解姜夔词作在南宋词坛的独特地位。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朗诵音频、板书设计。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姜夔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初步感知词中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扬州古迹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扬州的历史风貌。接着提问:“如果一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在战火中变得荒凉,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出姜夔的《扬州慢》,并介绍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2.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语气、情感。
3. 提问: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有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三)文本分析(20分钟)
1. 词人简介:简要介绍姜夔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在南宋词坛的地位。
2. 词作结构:分上下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梳理词的内容与情感脉络。
- 上片写扬州战后的凄凉景象,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下片抒发作者的悲愤与哀思,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 意象分析:
- “冷月”、“荠麦”、“废池”、“乔木”等意象表现了战乱后的萧条与沉寂。
- “二十四桥”、“波心”等地理名词唤起读者对昔日繁华的回忆,形成今昔对比。
4. 情感体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土沦陷的痛心、对国事衰微的无奈,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四)语言赏析(10分钟)
1. 分析词的语言特点,如用词简练、意境深远、情感含蓄。
2. 举例说明“清空”风格的具体体现,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句,既写景又抒情,富有画面感与哲理性。
3. 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词中意境,并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对比阅读:将《扬州慢》与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进行比较,探讨不同诗人笔下的扬州形象。
2. 小组讨论: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物是人非”的理解,如何面对变化与失去?
3. 情感升华: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遗迹与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六)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扬州慢》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2.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以“我眼中的扬州”为题,结合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姜夔(南宋词人)
二、词风:清空、含蓄、婉约
三、意象:冷月、荠麦、废池、乔木
四、情感:忧国、伤时、怀旧、哀愁
五、手法:今昔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的文本解读与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扬州慢》的艺术魅力。但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应更多地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创作与分享。
此教学设计注重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兼顾知识传授与审美教育,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