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齐策一》中的一篇经典散文,讲述了齐国大臣邹忌以自身经历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的故事。文章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篇目。以下是对本文的重点字词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解析。
一、重点词语解释
| 词语 | 释义 |
|------|------|
| 讽 | 含蓄地规劝,不直接批评。 |
| 纳谏 | 接受臣子的进谏。 |
| 修 | 长,这里指身高。 |
| 朝服衣冠 | 早晨穿戴好衣服帽子。 |
| 窥镜 | 照镜子。 |
| 孰与 | 与……相比,哪一个更…… |
| 美 | 认为……美。 |
| 私 | 偏爱,偏袒。 |
| 蔽 | 蒙蔽,指被蒙蔽。 |
| 面刺 | 当面指责。 |
| 谤讥 | 指责、议论。 |
| 市朝 | 市场和朝廷,泛指公共场所。 |
| 间进 | 有时进谏。 |
| 期年 | 一整年。 |
二、重点句子翻译与解析
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
➤ 邹忌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出对他人评价的思考。
2.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 邹忌分析他人夸赞自己的原因,从而意识到自己可能被蒙蔽。
3.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宫中的妃子和左右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的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
➤ 邹忌用类比手法指出齐王所处的环境,说明其容易被蒙蔽。
4.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赏赐;上书劝谏我的人,给予中等赏赐;能在公共场所议论并传到我耳边的人,给予下等赏赐。
➤ 齐威王设立不同等级的奖励制度,鼓励人们直言进谏。
5.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刚开始下令时,大臣们纷纷进谏,门口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后,偶尔有人进谏;一年之后,即使想说,也没有可以进谏的内容了。
➤ 描绘了齐国从纳谏到政通人和的过程,体现改革成效。
三、特殊语法现象
1. 宾语前置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正常语序应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孰与”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结构。
2. 省略句
如“(邹忌)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句中省略主语“邹忌”。
3. 使动用法
如“美我”中,“美”是形容词作动词,意为“认为……美”。
4. 被动句
如“皆以美于徐公”,其中“以”表示“认为”,不是被动结构。
四、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说明一个人容易被身边的人所蒙蔽,只有广泛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治理国家。齐威王接受建议,广开言路,最终实现国家强盛,体现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
五、写作特色
- 设喻说理:通过生活小事引出治国大道理,生动形象。
- 对比鲜明:如妻、妾、客的不同态度,突出“私”“畏”“有求”心理。
- 结构严谨:层层递进,由己及人,由小见大。
- 语言简练:用词准确,句式灵活,富有节奏感。
结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范例,也蕴含着深刻的治国智慧。通过对文中重点字词句的梳理与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