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唐王昌龄注释】《出塞》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属于边塞诗题材。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边塞战争的艰苦与将士们的英勇精神,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
一、原文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
《出塞》通过对比秦汉时期的边关景象与当时边塞战事的现实,抒发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感慨。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既写出了边塞历史的悠久,也暗示了战争的延续。“万里长征人未还”则表达了战士们长期征战、难以归家的悲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是诗人对良将的呼唤,希望有像李广那样的英雄守卫边疆,不让敌人入侵。
三、注释表
| 词语 | 解释 | 说明 |
| 出塞 | 离开边塞,或指边塞诗的一种题材 | 表现边塞生活和战争场景的诗歌 |
| 秦时明月 | 秦代的明月 | 借古喻今,表达时间久远 |
| 汉时关 | 汉代的关隘 | 同样借古喻今,表现边塞的悠久历史 |
| 万里长征 | 长途跋涉,征战千里 | 形容将士们远赴边疆作战 |
| 人未还 | 人没有回来 | 表达士兵无法归家的悲剧 |
| 龙城飞将 | 指汉代名将李广 | 象征英勇善战的将领 |
| 不教胡马 | 不让胡人的马匹越过 | 表达保卫边疆的决心 |
| 度阴山 | 越过阴山 | 阴山是北方的重要山脉,象征边界的防线 |
四、艺术特色
- 语言凝练:全诗仅28字,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 意境深远: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营造出苍凉而壮阔的边塞氛围。
- 情感真挚:既有对战争的反思,也有对英雄的赞美。
五、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边疆战事频繁,他本人也曾有过边塞生活的经历。《出塞》正是他在观察边塞生活后,结合历史与现实,创作出的一首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边塞诗。
六、总结
《出塞》不仅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其语言简洁有力,意境深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以上就是【出塞唐王昌龄注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