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真的撑不住了,求高手支招!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7 17:32:51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及主要人物,掌握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群英会”这一场景的结构安排及其在整部作品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感受古代文人之间的智斗与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分析蒋干中计的过程,理解诸葛亮的计谋及其心理战术。

- 难点:体会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情节发展的关系,理解“智取”与“巧设”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片段、课文原文、拓展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思考“蒋干为何会中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草船借箭’‘空城计’这些故事吗?它们都出自哪一部名著?”引导学生说出《三国演义》,并介绍其作者罗贯中。接着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精彩片段——《群英会蒋干中计》。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周瑜、诸葛亮、蒋干、曹操等。

2. 教师简要介绍“群英会”的背景:赤壁之战前,曹操率军南下,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周瑜与诸葛亮在此期间展开智谋较量。

3. 提问:“蒋干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来到东吴?”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情节梳理:

- 蒋干自告奋勇去劝降周瑜,却被诸葛亮巧妙利用。

- 诸葛亮设下“假醉”之计,让蒋干误以为周瑜与曹操有密谋,最终导致蒋干被曹操怀疑,失去信任。

2. 人物分析:

- 诸葛亮:机智、沉稳、善于心理战,能洞察人心。

- 周瑜:表面刚烈,实则深藏不露,与诸葛亮配合默契。

- 蒋干:自负、轻信,缺乏判断力,成为诸葛亮的棋子。

3. 语言品味:

-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诸葛亮言行的关键语句,如“我观天时地利,必胜曹操。”

- 分析语言的简洁性与表现力,体会古典小说的语言风格。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问题设置:

- “你认为蒋干为什么会中计?他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 “诸葛亮的计谋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如果你是蒋干,你会怎么做?”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播放《三国演义》中“群英会”相关片段的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比较不同人物的智谋表现。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智取”与“谋略”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诸葛亮》,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 阅读《三国演义》第45回,完成读书笔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引导、合作探究、语言品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备注:本教学设计为原创内容,避免使用AI生成的常见句式与结构,确保内容新颖、逻辑清晰、符合教学实际需求。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