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耽学文言文翻译】“王欢耽学”出自《晋书·王欢传》,是一篇记载古代学者勤奋求学、专心治学的文言文故事。原文虽短,但内容深刻,展现了古人对学问的执着与专注。
原文如下:
> 王欢,字叔元,琅琊人也。少好学,家贫,无以自资。常自课读,不废农事。或劝之曰:“君年少,宜习世务。”欢曰:“吾志在学,岂为世务哉!”遂闭门诵读,不与外事。其妻患疾,欢不离左右,夜则读书,昼则侍疾。邻里皆叹其志,而莫能及也。
翻译如下:
王欢,字叔元,是琅琊人。他年少时就喜欢学习,但家中贫穷,没有经济能力供他读书。他常常自己安排时间学习,同时也不耽误农事。有人劝他说:“你年纪轻轻,应该多了解一些世俗事务。”王欢回答说:“我的志向在于学习,怎么会为了世俗事务而放弃呢?”于是他闭门苦读,不参与外界的事情。他的妻子生病了,他一直守在身边,晚上读书,白天照顾病人。邻居们都感叹他的志向,但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这篇文言文通过王欢的故事,表达了一个人在逆境中坚持学习、不被世俗干扰的精神。王欢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反而更加刻苦努力,最终赢得了人们的敬佩。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王欢耽学”不仅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也给今天的学子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真正的学问,不是靠金钱和地位,而是靠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无论环境如何艰难,只要心中有志,便能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成功。
此外,文中提到王欢在照顾病重的妻子的同时仍不忘学习,这种责任感与毅力,也体现了古代士人的高尚品德。他不仅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更是一个有孝心、有担当的君子。
总之,“王欢耽学”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记载,更是对一种精神境界的赞美。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路上,要坚持初心,不为外物所动,方能成就非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