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语言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亲情的温暖,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责任,增强对家庭和谐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
- 理解“我”与母亲、妻子、儿子之间的关系。
- 分析文中细节描写所体现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生命的责任”与“亲情的重量”。
四、教学准备:
- 教材《散步》(莫怀戚)
- 多媒体课件
- 配乐朗读音频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和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发学生回忆,引出课题。
2. 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词语。
- 教师讲解生词,如“分歧”、“熬”、“委屈”等。
-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因路的选择产生分歧,最终达成共识,体现出亲情与责任。
3. 初步分析(15分钟)
- 提问: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第二课时:深入探究
1. 文本细读(20分钟)
- 分组讨论:为什么“我”会感到“背上的母亲”和“背上儿子”一样重?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通过“散步”这一日常行为表达深层情感?
2. 语言品味(15分钟)
-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如:“她的眼睛里闪着光,仿佛看到了春天。”
- 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情感升华(10分钟)
-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与家人的相处方式。
- 总结:家庭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承载着爱与责任。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
1. 写作训练(15分钟)
- 以“一次难忘的散步”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2. 课堂总结(5分钟)
- 回顾课文主题:亲情、责任、理解与包容。
- 教师总结:生活中最平凡的时刻,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情感。
3. 作业布置(5分钟)
- 完成写作练习;
- 阅读莫怀戚的其他散文,比较其写作风格。
六、板书设计:
```
一、主要一家人散步中面对选择,体现亲情与责任
二、人物关系:我、母亲、妻子、儿子
三、关键词:分歧、责任、亲情、成长
四、写作手法:细节描写、情感表达
五、情感感悟:平凡中的温暖,家庭的意义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增强情感共鸣。同时,在语言赏析方面可进一步加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