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及rdquo及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句词描绘了一幅夏夜乡村的宁静画面,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意思是:明亮的月光从树枝上洒落,惊动了栖息的乌鹊。“别枝”指的是月亮照在树上,使枝叶摇曳,仿佛月光从枝头移开一般,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惊鹊”则表现了夜晚的寂静被突如其来的月光打破,鸟儿被惊醒,飞起或啼叫。
“清风半夜鸣蝉”则是说:在深夜里,微凉的风吹拂着,伴随着蝉儿的鸣叫声。这里“清风”点出了夜间的凉爽,“半夜”说明时间已深,而“鸣蝉”则表现出夏夜特有的声音,增添了一份静谧中的生机。
整句词通过月光、惊鹊、清风、鸣蝉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夏夜图景,既有视觉上的美感,也有听觉上的享受,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二、全诗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所作,写的是他在黄沙岭(今江西上饶境内)夜行时的所见所感。全词如下: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夏夜乡村的宁静与美好。词的上片着重描写夜景,下片则转向天气变化,最后以“路转溪桥忽见”收尾,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 上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视觉和听觉入手,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动的氛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由景入情,借田间蛙鸣暗示丰收在望,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赞美。
- 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描绘出夜空的星点和远处的细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诗人行走在山路上,忽然发现熟悉的茅屋和小桥,表现出一种意外的惊喜与亲切感。
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辛弃疾在闲适生活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眷恋。
三、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1. 画面感强:全词通过“明月”、“清风”、“蝉鸣”、“蛙声”、“星点”、“细雨”等意象,构建出一幅立体的夏夜乡村图景,富有诗意和生活气息。
2. 动静结合:如“惊鹊”与“鸣蝉”、“星点”与“细雨”,动静相宜,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3. 情感真挚:诗人虽身处闲居,但并未沉溺于闲适之中,而是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表达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
4. 语言朴素自然:全词用词平实,不事雕琢,却能打动人心,体现出辛弃疾晚年风格的转变——由豪放转为淡泊。
四、结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不仅是全词的亮点,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极具代表性的写景名句。它以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意境,展现了夏夜乡村的独特魅力。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思想内涵来看,这首词都堪称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