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有理数乘法的基本概念,掌握正数、负数及零相乘的运算规则。
2. 能够正确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 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 零与有理数相乘的结果。
- 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判断。
三、教学难点:
- 对多个负数相乘时结果符号的准确判断。
- 有理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乘法的概念。例如:“小明每天存入银行10元,连续存了3天,那么他一共存了多少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0×3=30。接着提出问题:“如果小明每天从银行取出10元,连续取了3天,他总共取出了多少钱?”引导学生得出:(-10)×3=-30。从而引出负数参与乘法运算的必要性。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复习整数乘法的符号法则:
- 正数×正数 = 正数
- 正数×负数 = 负数
- 负数×正数 = 负数
- 负数×负数 = 正数
(2)引入有理数乘法法则:
- 同号两数相乘,结果为正;
- 异号两数相乘,结果为负;
- 任何数与0相乘都等于0。
(3)举例说明:
- (-3)×(-4)=12
- (-5)×2=-10
- 0×(-7)=0
3. 探究活动(10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两个负数相乘,结果是正数吗?为什么?
- 如果有三个负数相乘,结果的符号是什么?
- 如果有一个负数和一个正数相乘,结果的符号如何?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补充。
4. 巩固练习(15分钟)
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1. (-6)×(-7)
2. 8×(-3)
3. (-9)×0
4. (-2)×(-5)×(-3)
5. 12×(-4)×(-1)
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常见错误进行讲解。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以下几点:
- 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
- 多个负数相乘时符号的判断方法;
- 有理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2分钟)
完成课本第32页习题1至5题,并预习下一节“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六、板书设计:
```
有理数的乘法
符号法则:
正 × 正 = 正
正 × 负 = 负
负 × 正 = 负
负 × 负 = 正
0 × 任何数 = 0
例题:
(-3)×(-4) = 12
(-5)×2 = -10
(-2)×(-5)×(-3) = -30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课题,结合实例讲解有理数乘法规则,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高了课堂参与度。部分学生在多个负数相乘时仍存在混淆,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训练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