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贺建珍)】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学的目标逐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框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表达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从而实现素养的全面提升。
首先,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经典文本的诵读、语感训练、语言表达练习等,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使用规范、得体的语言,增强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组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分析文章内容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解读,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三,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字之美、结构之妙、情感之真,从而提升其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进一步锻炼其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最后,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师应通过讲解经典作品、介绍历史背景、分析文化内涵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文化现象,培养其文化批判与反思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