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背影》——朱自清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掌握文中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语言表达的细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与深沉,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珍惜亲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背影”这一意象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手法。
- 难点:体会作者在叙述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特别是对父亲的愧疚与怀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某个瞬间,被亲人离去的背影深深打动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就是一位作家用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他父亲那默默无言的背影。”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2.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明确本文是以“背影”为线索,围绕父亲送别儿子的情景展开叙述。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分析“背影”的象征意义
- “背影”不仅是父亲离开时的影像,更是父爱无声的体现。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2. 品味语言特色
-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 强调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 探讨情感内涵
- 作者为何在结尾写道:“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愧疚与怀念。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
-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如何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情?
-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分享。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
《背影》不仅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更是一曲深情的父爱之歌。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学会感恩,学会表达。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写一篇短文,回忆你与父母之间的一次难忘经历,要求有细节描写。
2. 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荷塘月色》《匆匆》,并写出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
背影 —— 朱自清
父爱无声感恩亲情
↓↓
细节描写 情感真挚
```
七、教学反思(课后)
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内涵。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情感引导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今后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