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是明代文学家张溥所写的一篇著名散文,记述了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英勇事迹。文章通过对五位义士之死的叙述,表达了对正义与气节的赞美,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历史意义。
原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之,曰“五人墓”,而墓中之骨,或不能具其名姓,况其生平乎?然则五人之死,虽未有显赫之功,而其义烈之气,足以动天地、泣鬼神,岂非大丈夫之行哉?
余犹记周公之被逮,予在吴门,闻变,即欲奋起,而众人皆曰:“吾辈无罪,何苦自取祸?”予曰:“天下有大义存焉,虽死不悔。”遂与诸君子谋,共赴义举。然事败,周公被逮,五人亦死。
嗟夫!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牖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身辱志,以求全其生乎?而五人之死,乃能奋不顾身,以殉义烈,其气节之高,诚可敬也。
今观夫世之贪官污吏,欺压良民,横行霸道,而百姓莫敢言,惟五人者,挺身而出,虽死不惧,其忠义之心,实可为后世楷模。
呜呼!五人之墓,虽小而其义大,虽卑而其志高。愿后之览者,能思其义,继其志,以光大中华之正气,岂不美哉!
翻译:
这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时,因为义愤而牺牲的。直到今天,当地的贤士大夫向官府请求,将原本为阉党设立的祠堂旧址清理出来,用来安葬他们,并在墓门前立碑,以表彰他们的行为。啊,真是盛大啊!
这五个人的死,到现在才被埋葬,称作“五人墓”,但墓中的遗骨,甚至无法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生平,更不用说他们的事迹了。然而,这五个人的牺牲,虽然没有显著的功劳,但他们所表现出的正义和勇气,足以感动天地、使鬼神哭泣,难道不是大丈夫的行为吗?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的时候,我正在吴地,听到消息后,就想要奋起反抗,但大家却说:“我们没有罪,何必自己招来灾祸呢?”我说:“天下有大义存在,即使死了也不后悔。”于是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商量,一起走上反抗的道路。但事情失败了,周公被捕,五人也死了。
唉!如果这五个人能够保全性命,在家中安度晚年,那么他们就能活到自然死亡,人人都可以役使他们,又怎能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呢?而他们却选择奋不顾身,为正义而死,这种气节,实在值得敬佩。
现在看那些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横行霸道,而百姓不敢说话,只有这五个人挺身而出,即使牺牲生命也毫不畏惧,他们的忠诚和正义之心,确实是后世的榜样。
啊!这五人的墓虽然小,但他们的义气却很大;虽然地位低微,但他们的志向却很高远。希望后来读到这篇文章的人,能够思考他们的义气,继承他们的志向,弘扬中华的正气,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
如需进一步解析文章思想内涵或写作特色,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