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暑热渐退、凉意初生的时节。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这一节气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以下从精选的27首立秋古诗中,感受古人对自然时序变化的独特感悟。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以豁达乐观的态度打破了传统“悲秋”的陈规,将秋天描绘得生机勃勃。而杜牧的《秋夕》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秋夜的静谧与深邃:“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宋代词人柳永在《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中写道:“念双燕难凭远信,渐知秋入腰身瘦。”词人借秋景抒发了相思之情,把秋天的萧瑟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亦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首词不仅展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还蕴含着珍惜时光的哲理。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堪称千古绝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二十八字,却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独愁绪刻画得入木三分。
明代高启的《立秋夜闻笛》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拂柳动帘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清代郑燮的《竹石》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以竹喻人,寄寓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
这些流传千古的立秋古诗,或豪放洒脱,或婉约含蓄,或沉郁顿挫,无不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它们穿越时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审美享受。当我们再次吟诵这些诗句时,仿佛能感受到古人那份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智慧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