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不如己者,问焉以资取长补短;等于己者,问焉以资警惕。故君子必好问。
问之在于得,不在得之多寡。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先其易解者而后其纠结。问之有序,则其所得者亦序。不善问者反此,问之无序,则其所得者亦无序。问之有序,其得者必精;问之无序,其失者必多。
问之有恒,则其益无穷。问之有恒者,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问之有恒者,日积月累,积小以成大,聚微以成巨。故曰:“问之有恒,功在不舍。”
注释
1. 好问:喜欢提问。
2. 相辅而行:互相辅助,共同进行。
3. 致疑:提出疑问。
4. 广识:扩大知识面。
5. 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的坚硬部分。
6. 资取长补短:借以吸取对方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7. 警惕:警觉、提醒。
8. 有序:有条理、有顺序。
9. 无序:没有条理、杂乱无章。
10. 恒:持之以恒。
翻译
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就无法发现疑问,不提问就无法增长见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提问,不是真正的善于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可能不能应用于实践;知道大的道理了,但可能不了解细节。不依靠提问,怎么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向他们请教是为了相互切磋;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请教是为了取长补短;对于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请教是为了互相提醒。所以君子一定要喜欢提问。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有所收获,而不是看得到多少答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的部分下手,再处理复杂的节疤;又像解开纠缠的绳子一样,先从容易解开的部分开始,再解决复杂的结。提问有条理,那么得到的知识也会有条理。不善于提问的人则与此相反,提问没有条理,那么得到的知识也不会有条理。提问有条理,所获得的知识必定精深;提问没有条理,所失去的东西必定很多。
提问要持之以恒,那么收益将是无穷的。提问持之以恒的人,即使愚笨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一定会变得坚强。提问持之以恒的人,日积月累,积累小的进步最终会成为大的成就,汇集细微的努力最终会成为巨大的力量。所以说:“提问持之以恒,成功在于不懈努力。”
赏析
本文选自清代刘开的《问说》,是一篇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经典文章。作者强调了“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通过提问可以发现问题,从而推动学习深入;通过提问可以拓展视野,提升认知能力。
文章运用比喻手法,将提问的过程形象化。比如,把提问比作砍伐树木,先易后难;又比作解开绳结,先简后繁。这种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提问需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同时,文章还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坚持不懈地提问,才能不断进步,最终达到智慧的高度。
此外,文章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提问的目的在于获取知识,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这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重质量而非数量,追求深刻的理解而非表面的知识。
总之,《问说》不仅阐述了提问的重要性,还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对现代学习者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