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一句对一句】《报任安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信,内容表达了他对人生、事业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这封信不仅是一封私人书信,更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的历史文献。
以下是对《报任安书》原文与翻译的逐句对照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理解与查阅。
一、文章总结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面对人生重大挫折时,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回信。文中他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理解,以及对完成《史记》这一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全文情感真挚,语言深沉,体现了司马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历史责任的担当。
本文采用“一句对一句”的方式,将原文与译文一一对应,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 太史公(我)像牛马一样为您效劳的司马迁再次致意 |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 | 少卿您啊:从前承蒙您赐给我书信 |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 教导我要谨慎对待人事,把推荐贤才作为职责 |
意气勤勤恳恳 | 情意诚恳殷切 |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 好像希望我不遵从您的教导,而听从世俗之人的言论 |
请略陈固陋 | 请您稍微听听我的粗浅看法 |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 久久没有回复,希望不要责怪 |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 我的祖先并没有受封赏的功劳,掌管文史星历,差不多是在占卜和乐师之间,本来就是君主的玩物,被艺人所收养,被世俗之人所轻视 |
且负屈而死,不如束手,受辱于吏 | 再受委屈而死,不如低头认罪,受官吏的羞辱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则比鸿毛还轻 |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 现在我虽然想自我修饰,用华丽的言辞来掩饰,但对世俗毫无好处,反而不被信任,只会招来耻辱 |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 总而言之,人死了之后,是非才能确定 |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 我确实已经写好了这本书,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有识之人,流传到大城市 |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 那么我就偿还了以前受辱的债,即使被千刀万剐,也不会后悔 |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仆非敢如此也 | 现在少卿您却教导我要推荐贤才,我不敢这样做 |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 我听说:修养自身的人,是智慧的象征;乐于施舍的人,是仁德的开端;取舍分明的人,是道义的表现;知耻明辱的人,是勇敢的决定;树立名声的人,是行为的极致 |
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于汉,为太史令,不与从事,不得奉朝请 | 我依靠祖先的余业,在汉朝任职,担任太史令,不能参与朝廷事务,也不得参加朝会 |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又愧而不自信,恐卒然为俗所笑 | 我私下里不谦逊,近来托词于无能之言,又感到惭愧而不自信,恐怕最终会被世俗嘲笑 |
三、结语
《报任安书》不仅是司马迁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缩影。通过“一句对一句”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司马迁的思想与情感,感受他在逆境中坚持理想、追求真理的伟大精神。
以上就是【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一句对一句】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