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古诗赏析】《咏怀古迹》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分别吟咏了历史上几位著名人物的遗迹与事迹。其中第三首《咏怀古迹·其三》以“王昭君”为主题,借古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也寄托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与忧思。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诗歌背景与内容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的故事。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因美貌出众却未得宠幸,后自愿和亲匈奴,远嫁塞外。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昭君的身世与命运,抒发了自己对人生不遇、怀才不遇的感慨。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昭君故乡的壮丽景色,同时也点出她出生地——湖北秭归(今湖北宜昌一带)。这里用“群山万壑”来烘托环境的雄伟,为下文的悲情做铺垫。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描绘了昭君离开皇宫,远赴边塞的凄凉景象。“紫台”指汉宫,“朔漠”即北方荒漠,象征着她远离故土、孤寂无依的命运。“青冢”则是昭君墓的别称,黄昏下的墓地更添苍凉之感。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据传汉元帝因画师误画而未能识得昭君美貌,导致她长期不得宠。诗人借此感叹帝王昏庸、用人不当,也暗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则将昭君的哀怨与琵琶乐曲联系起来,表明她的怨恨并未随时间消逝,而是通过音乐流传千古,成为后人追思的对象。
二、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1. 借古讽今,寄托情怀
杜甫虽写的是昭君的故事,但实则借古抒怀,表达自己对朝廷昏庸、国事日非的忧虑,以及自身理想无法实现的愤懑。
2. 情感深沉,意境苍凉
全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通过对昭君命运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凉悲怆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重与无奈。
3. 结构严谨,对仗工整
作为一首七言律诗,本诗对仗工整,节奏分明,体现了杜甫诗歌一贯的格律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三、结语
《咏怀古迹·其三》不仅是一首咏史之作,更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的佳作。杜甫通过昭君的遭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深切关注。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它不仅让后人记住了昭君的悲歌,也让人们更加理解了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