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名篇,文章以“赋”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思考。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解读《赤壁赋》的语言艺术与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特点。
- 理解《赤壁赋》的结构层次和情感脉络。
- 学习“赋”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与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与感受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与思想深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苏轼面对困境时的豁达胸怀与哲理思考。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 文言词汇与句式的积累与运用。
- 对“客”与“苏子”对话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 苏轼在文中表达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态度。
- 教学难点:
- 如何准确把握文中“乐—悲—喜”的情感变化过程。
-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人生如梦,世事如烟”为引,介绍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赤壁赋》的兴趣。播放一段关于赤壁风光的视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难词,并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纠正发音与节奏。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讲解,梳理文章结构:
- 写景——描绘江水月夜之景,渲染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 抒情——借“客”之口表达对人生短暂、功名无常的感慨。
- 第三段:议论——苏轼回应“客”的观点,阐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哲理。
- 第四段:升华——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表达超脱世俗、豁达乐观的情怀。
2. 重点语句分析: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文中“客”与“苏子”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
2. 苏轼是如何从“悲”转向“喜”的?这反映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3. 你如何理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这句话?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如《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比较其不同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情感,加深对苏轼文学风格与人生境界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赤壁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部充满哲思的作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豁达的心态,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全文。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人生如梦,世事如烟”的理解。
3. 阅读苏轼的《后赤壁赋》,比较两篇作品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
赤壁赋
——苏轼
一、写作背景:被贬黄州
二、文章结构:
1. 写景 → 清幽宁静
2. 抒情 → 悲叹人生
3. 议论 → 哲理思考
4. 升华 → 超脱乐观
三、主题思想:人生短暂,但精神永恒;豁达乐观,顺应自然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赤壁赋》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文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与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