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阅读答案】《鱼我所欲也》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一篇经典议论文,出自《孟子·告子上》。文章围绕“义利之辨”展开,提出了“舍生取义”的重要观点,强调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应以道义为重,不为利益所动。这篇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一、练习题
1.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舍弃)
B.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因此)
C. 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
D.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原本的心)
2. “二者不可得兼”中的“二者”指的是( )
A. 生与义
B. 鱼与熊掌
C. 生与利
D. 义与利
3. 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 呼尔而与之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二、阅读答案
1. 答案:D
解析:“本心”指的是人天生的善良之心,而非“原本的心”,这里更偏向道德层面的“良知”。
2. 答案:B
解析:“二者”指的是“鱼”和“熊掌”,即文中提到的两种选择。
3. 答案:D
解析:A、B、C 中的“而”表示转折或顺承关系,而 D 中的“而”是连词,表递进关系。
4. 翻译: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是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5. 答案: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舍生取义”,即在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时,应当选择道义,而不是苟且偷生。作者通过类比“鱼与熊掌”的选择,引出“生与义”的对比,并进一步指出人应坚守内心的善性,不因外物而丧失本心,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合理性。
三、拓展理解
《鱼我所欲也》不仅是对个人道德选择的探讨,也反映了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基础。他认为人性本善,但若受到外界诱惑或环境影响,可能会迷失本心。因此,他强调通过修养和自律来保持内心的正直与仁义。
在现代语境下,“舍生取义”虽不常用于现实生活中,但它所传达的精神——坚持原则、维护正义、追求更高价值——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鱼我所欲也》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与选择。希望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点,更要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