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分数的存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 难点:理解“平均分”是分数产生的前提,建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实物(如巧克力、蛋糕模型等)
- 学具:每人一张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彩笔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蛋糕图片,提问:“如果一个蛋糕要分给两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分?”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接着追问:“每人分到多少呢?”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2. 探究新知(15分钟)
(1)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尝试将它对折,并用彩笔画出折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相等,即为“平均分”。
(2)引入分数概念
教师展示一个圆,将其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写成“1/2”。引导学生读写分数,并讲解分数的组成:分子、分母、分数线。
(3)拓展练习
出示不同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尝试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如“1/4”、“1/3”等。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判断题:下列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出示不同分法的图片,让学生辨析)
(2)填空题: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3)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发一张纸,要求平均分成几份,并写出对应的分数,然后进行展示交流。
4.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例子,如“半杯水”、“一半的时间”、“1/2米”等,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1)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是怎么来的,还学会了如何读写分数。
(2)作业:完成练习册上有关分数的简单题目;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并记录下来。
五、板书设计:
```
分数的初步认识
1/21/41/3
分子 分母 分数线
平均分 → 分数产生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在理解“平均分”的重要性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模糊认识,今后需进一步强化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