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园科学教案】活动名称:神奇的泡泡
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泡泡的基本特性,如透明、易碎、会飘动等。
2. 技能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 泡泡水(可自制或购买)
- 不同形状的泡泡棒(圆形、三角形、心形等)
- 小盆若干
- 毛巾、纸巾若干
- 安全场地(室内或室外)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小朋友,你们见过泡泡吗?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它会飞起来吗?”鼓励幼儿自由发言,引导他们回忆生活中的经验。
2. 探索与发现(15分钟)
- 教师分发泡泡棒和泡泡水,让幼儿尝试吹泡泡。
- 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它们在空中的运动方式。
- 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如“泡泡是圆的”、“泡泡会飞走”等。
3. 实验与比较(10分钟)
- 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泡泡棒,让幼儿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吹出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是否改变。
- 提问:“为什么泡泡总是圆的?”引导幼儿思考,初步感知“表面张力”的概念。
4. 结束与延伸(5分钟)
- 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内容,表扬幼儿的积极参与。
- 布置小任务:“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泡泡水,看看能不能吹出更大的泡泡。”
四、活动延伸:
- 在科学角投放泡泡水和各种工具,供幼儿自由探索。
- 可结合美术活动,让幼儿画出自己看到的泡泡。
五、注意事项:
- 确保使用的泡泡水无毒无害,适合幼儿使用。
- 活动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幼儿误食或弄湿衣物。
-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尊重每个孩子的探索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泡泡”为主题,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操作过程中,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探索欲望。部分幼儿对泡泡的形成原理表现出好奇,为后续的科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让幼儿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