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泛尽却山行的却是什么意思】“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原诗为:
>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
> 乡村四月闲人少,
> 才了蚕桑又插田。
但其实,“小溪泛尽却山行”并非出自这首诗,而是出自另一首古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作者是杨万里。全诗如下:
> 莫言下岭便无难,
> 赚得行人错喜欢。
> 政入万山围子里,
> 一山放出一山拦。
不过,这里提到的“小溪泛尽却山行”更可能是后人对诗句的误记或引用,或者与某些古诗中的意境相似。不管怎样,我们重点来解析“小溪泛尽却山行”中“却”的含义。
“却”字在古诗中的常见用法
“却”在古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常见的有:
1. 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可是”。例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这里的“却”虽未出现,但类似结构中“却”常用于转折。
2. 表示退却、后退:如“却走”、“却退”。
3. 表示再、还:如“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意思是“再谈巴山夜雨的时候”。
4. 表示反而、竟然:如“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意为“反而说天气凉爽真好”。
“小溪泛尽却山行”的“却”是什么意思?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
> 小溪已经走完了,于是转向山路前行。
其中“却”在这里应理解为“于是”、“然后”,表示动作的承接和转变。即:原本是乘船在小溪中行驶,现在小溪走完了,就转而步行上山。
这种用法在古诗中并不罕见,比如“轻舟已过万重山”,“却”可以理解为“于是”、“接着”。
举例说明
我们可以举一个类似的句子来帮助理解:
-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江南春》)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这些诗句都体现了从一种环境或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的过程,而“却”正是这种转变的标志。
总结
在“小溪泛尽却山行”中,“却”字主要表示一种承接关系,意思是“于是”、“接着”,表达了从乘船行于小溪到徒步上山的动作转换。它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连贯性,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细腻观察。
如果你在阅读古诗时遇到类似“却”字的用法,不妨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可能的含义,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