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其二、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浣溪沙》是苏轼创作的一组词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本文将围绕《浣溪沙》其二、其三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并附上参考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苏轼的词风与思想内涵。
一、原文节选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其二)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其三)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生烟。
主人何为言少事,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二、阅读理解题
1. 请简要分析《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谁道人生无再少”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描绘了怎样的农村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苏轼在这两首词中分别表达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结合诗句进行说明。
5. 请比较这两首词在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上的异同点。
三、参考答案
1. “谁道人生无再少” 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充满希望与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人虽然年老,但精神可以年轻,不应因岁月流逝而消极悲观,体现了他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2. “门前流水尚能西”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为特征。这一句意在说明即使时间流逝,事物依然可以逆向发展,象征着人生的无限可能,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
3.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 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画面:阳光映照下的水面有鱼游动,村庄被绿色环绕,炊烟袅袅,孩子们在桑树下学习种瓜。这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百姓安居乐业的欣慰之情。
4. 《游蕲水清泉寺》 表达了苏轼对生命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徐门石潭谢雨》 则更多地展现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平凡生活的赞美。两者都体现出苏轼面对人生起伏时的从容与豁达。
5. 语言风格 上,两首词均清新自然,富有画面感,但《游蕲水清泉寺》更具哲理性,语言较为凝练;《徐门石潭谢雨》则更贴近生活,语言更为朴实生动。情感基调 上,《游蕲水清泉寺》偏重于思考与感慨,而《徐门石潭谢雨》则显得轻松愉快,充满生活气息。
四、总结
苏轼的《浣溪沙》其二、其三不仅是词坛佳作,更是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他对自然、生活和生命的深刻感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学生而言,深入理解这类作品,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学素养,更能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