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接受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技术接受模型(TAM)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掌握TAM模型的两个核心变量: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
3. 能够运用TAM模型分析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
4. 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理论模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TAM模型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难点:如何在实际案例中准确识别和评估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三、教学
1. 技术接受模型概述
技术接受模型是由Davis于1989年提出的一种用于解释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行为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主要关注用户对技术的使用意愿,其核心在于用户对技术的感知,而非技术本身的客观属性。
2. TAM模型的两个关键变量
- 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指用户认为使用某一特定系统能够提高其工作绩效的程度。
- 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指用户认为使用某一特定系统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的程度。
3. TAM模型的结构
TAM模型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作为影响用户态度和使用意图的关键因素。其中,感知易用性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间接作用于用户的使用意图。
4. TAM模型的应用场景
- 在企业中,可用于评估员工对新软件系统的接受度。
- 在教育领域,可用于分析学生对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意愿。
- 在产品设计中,可帮助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
四、教学方法:
-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TAM模型的整体认识。
-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用户对技术的接受行为。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你是否愿意使用一个功能强大但操作复杂的软件?”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出技术接受模型的相关概念。
2. 新课讲授(20分钟)
- 解释TAM模型的定义与发展背景。
- 分析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 展示TAM模型的结构图,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理解。
3. 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一个关于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实施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员工对该系统的接受程度,并尝试用TAM模型进行解释。
4. 小组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技术产品或服务是你愿意使用的?为什么?请结合TAM模型进行分析。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短文,分析某项新技术在特定群体中的接受情况,并运用TAM模型进行说明。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接受模型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入更多真实数据或调查问卷,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资源:
- 教材:《信息系统导论》相关章节
- 参考资料: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高校或职业院校的信息技术、管理类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