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中侍郎郭攸之与晏子为齐相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在古代中国,文言文是士人阶层表达思想、记录历史的重要工具。许多经典文章不仅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物形象。其中,“侍中侍郎郭攸之与晏子为齐相”这一标题,虽非传统典籍中的原文标题,但其内容却融合了《三国志》与《晏子春秋》中的相关人物与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文章背景
“侍中侍郎郭攸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蜀汉时期的一位官员,曾受诸葛亮重用,负责宫廷事务。而“晏子为齐相”则出自《晏子春秋》,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字仲,谥号“平”,世称“晏子”)的政治理想与治国之道。
尽管这两段文字分别出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献体系,但它们都反映了古代士大夫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与责任。因此,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政治文化中“忠臣”与“贤相”的形象。
二、文言文阅读材料(改编版)
> 侍中侍郎郭攸之,性温良恭俭,有德行。亮以亲信之任委之,使掌宫中之事。每有所言,必思而后对,未尝轻发。时人称其慎。
> 晏子为齐相,善理国事。景公问曰:“何以治国?”晏子对曰:“以民为本。”又问:“何以安邦?”晏子曰:“以信为基。”景公曰:“然。”遂以晏子为相,国大治。
三、阅读理解题
1. 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亮以亲信之任委之——委:委托
B. 未尝轻发——发:发言
C. 善理国事——善:擅长
D. 以民为本——本:根本
2.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中侍郎郭攸之,性温良恭俭。”——郭攸之性格温和、善良、恭敬、节俭。
B. “时人称其慎。”——当时的人称赞他谨慎。
C. “何以治国?”——怎么治理国家?
D. “国大治。”——国家非常混乱。
3. 文中两位人物有何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4. 从晏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治国理念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种理念?
四、参考答案
1. D(“本”应为“根本”之意,而非“本源”。)
2. A、B、C均正确,D错误。
3. 共同点:两人皆为朝廷重臣,品德高尚,善于辅佐君主,注重民生与诚信。
4. 晏子的治国理念是以民为本、以信为基。这种理念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强调统治者应关注百姓疾苦,以诚信赢得民心,是古代治国的重要原则之一。
五、总结
通过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士人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与实践智慧。无论是郭攸之的谨慎尽责,还是晏子的以民为本,都体现了士大夫阶层的理想追求与社会责任感。学习这类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更能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