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明月何曾照沟渠】夜深人静,风轻如絮。我坐在老屋的窗前,望着天边那轮孤月,忽然想起一句古诗:“明月何曾照沟渠。”这句话仿佛一缕清风,吹散了心头的尘埃。
这句诗原本出自元代诗人高明的《琵琶记》,原意是说,月亮本无私,无论高山还是低谷,它都一样照耀。但后来被人用来调侃,意思是命运不公,好事总落在别人身上,而自己却默默无闻。可我却觉得,这句话背后藏着更深的哲理。
明月,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的对象。李白吟“举杯邀明月”,苏轼叹“明月几时有”,张继写“月落乌啼霜满天”。它们都在与明月对话,或思乡,或抒怀,或感慨人生无常。然而,明月从未因谁的悲喜而改变它的轨迹。它依旧在夜空中静静地悬挂,不管人间是否有人抬头仰望。
那么,明月何曾照沟渠?或许,它从不曾偏心,只是我们的心,常常被沟渠所困。沟渠里水浅泥浊,看不到星光,也听不到风声。我们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只顾着低头看脚下,却忘了抬头看看头顶的那片星空。
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设下的牢笼。我们总以为别人过得比自己好,以为月亮只照耀那些光鲜亮丽的人,却忽略了,真正照亮我们的,往往不是外在的光芒,而是内心的宁静与豁达。
有时候,我也想问问那轮明月:你真的不曾照过沟渠吗?或许,你早已照过,只是我们未曾察觉。就像那些默默付出的人,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那些藏在心底的温柔,它们或许没有掌声,没有喝彩,但它们依然存在,如同月光洒在大地上,无声却坚定。
明月何曾照沟渠?也许它照过,只是我们的眼睛,总是被灰尘蒙蔽。当我们学会放下执念,不再执着于得失,或许就能看到,那一片属于自己的光明。
夜更深了,月光依旧温柔。我不再问它为何不照沟渠,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光,不在天上,而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