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教学时间】2025年4月5日
【授课教师】李老师
【教学班级】高二(3)班
【教学内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及其现实意义。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意识。
3.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在学习中践行“格物致知”。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是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写的一篇议论文,他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并呼吁我们重视“格物致知”的精神。
大家知道,“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吗?有没有同学能说说看?
生1:我觉得“格物致知”就是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
生2:可能和儒家思想有关,比如“格物”是研究事物,“致知”是获得知识。
师:很好,两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其实,“格物致知”最早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通过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但丁肇中先生在这里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强调的是科学探索中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文本研读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几个问题:
1. 作者为什么要提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 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哪些不足?
3. “格物致知”在现代教育中有什么现实意义?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段落并做批注。
(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3:作者认为中国学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与西方的教育方式不同。
师:你提到的这一点很重要。丁肇中先生指出,中国的教育过于强调记忆和考试,而忽视了实验和探索,这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生4:我觉得“格物致知”不仅仅是研究事物,更是一种探索精神,要敢于质疑、勇于尝试。
师: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格物致知”的核心所在。它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
三、深入探讨
师: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文章开头,作者引用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然后引出自己的观点,即现代社会更需要这种精神。接着,他对比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端,并进一步说明“格物致知”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请大家思考: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的?他的论点是否清晰?有没有逻辑漏洞?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生5:我觉得作者的论证很严密,从历史背景到现实问题,再到未来展望,层层递进。
生6:不过,我觉得作者对西方教育的描述有点理想化,现实中也有不少问题。
师: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学会独立思考,判断其合理性。
四、联系实际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格物致知”的精神,或者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学生发言,气氛活跃)
生7:我在物理实验课上,曾经自己设计了一个小实验,虽然失败了很多次,但最终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这让我体会到“试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生8:我觉得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多做一些调查和研究,而不是一味地背诵范文。
师:非常好!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保持这种探索精神,不满足于表面的知识,而是深入思考、不断实践。
五、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了解了“格物致知”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注重实践与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真正的智慧,来自于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既关注语言表达,也注重思维训练。课堂互动较为积极,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讨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将更多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提升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