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上语文《春》课文知识点】《春》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中。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写,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复苏、万物更新的喜悦和希望。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春》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二、写作背景
《春》写于1933年,当时作者正处于人生低谷,但面对春天的生机勃勃,他从中获得了力量与希望。文章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三、课文内容梳理
文章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篇,奠定了全文轻快、充满期待的情感基调。
文章结构清晰,分为五个部分:
1. 总起句:点明春天的到来。
2. 春草图:描写小草的生长,表现春天的活力。
3. 春花图:描绘各种花朵竞相开放,色彩斑斓。
4. 春风图:通过风的触感、声音和气味,表现春天的温柔。
5. 春雨图:描绘春雨的细腻与滋润,体现春天的生机。
最后,作者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结尾,升华主题,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与对未来的希望。
四、艺术特色
1. 修辞手法丰富
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赋予春天以人的特征,增强感染力。
2. 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
全文语言清新自然,句式长短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3. 情景交融
作者将个人情感融入对自然的描写中,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悦与希望。
五、重点词语解析
- 欣欣然:形容高兴的样子。
- 朗润:明亮润泽。
- 酝酿:原指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比喻事物逐渐形成。
-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抖擞:振作、精神焕发。
六、主题思想
《春》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复苏、万物更新的喜悦之情。文章不仅是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也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
七、拓展延伸
学习《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建议学生在阅读时,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结语:
《春》是一篇充满诗意与生命力的文章,它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在阅读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去读、去品,从中汲取力量与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