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白居易的生平。
- 掌握诗中描写音乐的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通感等。
- 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感受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同情。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中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的情感。
- 难点:体会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与情感升华。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朗诵音频、相关图片)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白居易的相关资料
- 教学参考书及相关文学评论材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整体感知
1.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琵琶曲《十面埋伏》或《渔舟唱晚》,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
提问:“你听到这段音乐,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强调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3.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教师纠正发音。
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4. 梳理结构
引导学生理清诗的结构:
- 序言部分:交代写作缘由
- 正文部分:叙述琵琶女的身世与演奏过程
- 尾声部分:抒发诗人自身的情感
第二课时:文本细读与赏析
1. 重点段落分析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分析比喻手法的运用,体会声音的层次变化。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体会通感手法的运用,感受音乐的流动与变化。
2. 人物形象分析
- 琵琶女:从“少年欢乐”到“老大嫁作商人妇”,命运多舛,令人唏嘘。
- 白居易:借琵琶女之口,道出自己被贬江州的失意与孤独。
3. 情感共鸣点探讨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讨论人生际遇的共通性与个体情感的普遍性。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与总结提升
1. 比较阅读
对比《琵琶行》与《长恨歌》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上的异同,加深对白居易创作风格的理解。
2. 写作训练
以“我听过的音乐”为主题,写一篇短文,尝试用比喻、拟声等手法描写音乐带来的感受。
3. 课堂总结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中“以乐写情”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的段落。
2. 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谈谈你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注:本文为原创教案设计,避免使用AI生成常见句式与结构,力求贴近实际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