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拜师》课堂实录与赏析】在语文教学中,经典课文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莫泊桑拜师》作为一篇记叙性散文,不仅讲述了著名作家莫泊桑如何向福楼拜学习写作的动人故事,更蕴含了深刻的写作方法与人生哲理。本文将通过对一节真实课堂的实录与分析,探讨这篇课文的教学意义与教学策略。
一、课堂实录:走进“拜师”的世界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莫泊桑学习写作的过程。
2. 学习福楼拜指导写作的方法,体会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3. 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敬仰之情,理解“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作家?他们是怎么成为作家的?”学生纷纷发言,有的提到鲁迅、老舍,也有人提到莫泊桑。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作家——莫泊桑,他曾经向一位伟大的老师学习写作,这位老师是谁呢?”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他是怎么学习写作的?福楼拜给了他什么建议?
精读分析(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福楼拜对莫泊桑的指导,如“你所要表达的东西,别人也能感觉到,但你没有用文字把它写出来。”这句话让学生明白写作不仅仅是表达思想,更是语言的艺术。
在讨论中,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尝试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来,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出示莫泊桑的作品片段,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感受莫泊桑作品中的细腻描写与深刻主题。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观察”与“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并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观察日记,记录一天中看到的一个细节。
二、课堂赏析:从文本到心灵的对话
《莫泊桑拜师》虽篇幅不长,但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了解了莫泊桑的成长经历,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写作方法的熏陶。
1. 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
福楼拜的形象严肃而慈爱,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更是一位严师益友。他对莫泊桑的耐心指导,体现出一种对文学的敬畏与热爱。这种师生情谊,让读者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与人性的温暖。
2. 写作方法清晰,指导性强
文中福楼拜多次强调“观察”与“积累”,这些话不仅是对莫泊桑的教导,也是对所有学习写作者的启示。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使抽象的写作方法变得具体可感。
3.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课堂中教师巧妙地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鼓励他们从身边小事入手,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反思与建议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改进空间:
- 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表现较为被动,教师可以设计更多互动环节,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 写作训练不够深入:虽然布置了观察日记,但缺乏具体的写作指导,可在后续教学中加入写作技巧的讲解与示范。
- 文化背景补充不足:对于莫泊桑及其时代背景的介绍较少,适当补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结语
《莫泊桑拜师》不仅是一篇讲述写作方法的文章,更是一则关于成长与坚持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写作不是天赋的恩赐,而是勤奋与观察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像莫泊桑一样,用心去观察世界,用笔去记录生活,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生命的方式。
通过这样的课堂实录与赏析,我们不仅看到了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更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