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李商隐《霜月》译文及鉴赏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李商隐《霜月》译文及鉴赏,这个怎么处理啊?求快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3 11:06:30

李商隐《霜月》译文及鉴赏】《霜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虽篇幅短小,却意境深远,情感含蓄,体现了李商隐诗歌一贯的婉约风格与深沉情思。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原文: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风前谁把桂花研?

译文:

刚听到南飞的大雁鸣叫,夏天的蝉声早已消失。

登上高楼,只见水天相接,辽阔无边。

青女与嫦娥都经得起寒冷,

在风中,谁又将桂花细细研磨?

鉴赏:

这首诗以“霜月”为题,描绘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象。首句“初闻征雁已无蝉”,点明季节的变化:大雁南飞,蝉声不再,暗示着秋天的到来。这不仅是自然的更替,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次句“百尺楼高水接天”,描绘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景。高楼之上,视野开阔,水天一色,给人以空旷、孤寂之感。这种视觉上的辽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绪的飘渺。

第三句“青女素娥俱耐冷”,这里“青女”是霜神,“素娥”即嫦娥,都是神话中的形象。诗人借她们来比喻自己,表达出一种超然物外、不畏寒苦的心境。尽管环境清冷,但内心依然坚定。

最后一句“风前谁把桂花研?”则带有一丝疑问与惆怅。桂花本是秋天的象征,而“研”字则暗含着一种细腻的情感。或许是在问:在这寒冷的风中,还有谁会像古人那样,用心去品味这秋日的芬芳?这一句既是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是对人生短暂、美好难留的感叹。

总结:

李商隐的《霜月》虽只有四句,却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它不仅描绘了秋夜的清冷与静谧,更通过神话人物的引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高与寂寞。全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展现了李商隐诗歌特有的含蓄与哲思,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