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与方向(教学实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位置与方向”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坐标系基本概念的重要内容。本节课围绕“位置与方向”展开,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结合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识别八个方向以及描述简单的路线。
课堂开始时,教师以“校园地图”为切入点,提问:“如果我们要去图书馆,应该怎么走?”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沿着操场东边走”,有的说“从教学楼向北走”。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自然地引出“方向”这一关键词,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标准的方位图,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同时介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中间方向。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人拿到一张简易的校园平面图,并尝试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式来表示特定地点的位置。例如,教室在第3列第2行,食堂在第5列第4行。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初步理解了数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实践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地图”,学生根据提示卡片上的方向和距离寻找隐藏的物品。这个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巩固了对方向和位置的理解。
课堂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学生们纷纷表示,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方向和位置的知识真的很有用。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和互动游戏,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