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教案《大树妈妈》含反思】一、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和互动,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幼儿关爱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2. 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干、树枝、树叶),知道大树是“妈妈”,能为小鸟、小动物提供庇护。
3. 能力目标: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大树的感受,并尝试用绘画或手工的方式表现“大树妈妈”。
二、活动准备:
- 故事图片《大树妈妈》
- 大树模型或图片(可提前布置在教室)
- 彩色纸、画笔、胶水、树叶等手工材料
- 背景音乐(轻柔的自然音效)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播放轻柔的自然声音,如风声、鸟叫声,引导幼儿闭上眼睛听一听,然后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接着出示大树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2. 故事讲述(8分钟)
教师讲述故事《大树妈妈》,内容大致如下:
“在一片美丽的森林里,有一棵高大的大树,它像一位温柔的妈妈,每天守护着小鸟、小松鼠和其他小动物。春天,它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它给小动物遮阳;秋天,它结出果实;冬天,它用枝干挡住寒风。小动物们在它的怀抱中快乐地生活着。”
3. 互动讨论(6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 “大树妈妈有什么作用?”
- “如果没有大树,会怎么样?”
- “我们怎么爱护大树呢?”
鼓励幼儿大胆发言,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和补充。
4. 手工活动:我为大树妈妈打扮(10分钟)
教师发放材料,让幼儿用彩纸、树叶等制作“大树妈妈”的装饰,如花朵、小鸟、小动物等。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
5. 展示与分享(5分钟)
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我给大树妈妈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
四、活动延伸:
在户外活动中,带领幼儿观察园内的树木,引导他们发现树木的不同形状和颜色,进一步加深对“大树妈妈”的理解。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大树妈妈”为主题,通过故事、讨论和手工活动,帮助幼儿建立了对大树的情感联系。从课堂反应来看,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个别幼儿动手能力较弱,在手工环节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2. 部分幼儿语言表达不够清晰,在讨论环节需要教师多引导,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3. 时间安排略显紧凑,导致部分环节未能充分展开,今后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适当调整节奏。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大树的重要性,并萌发了爱护环境的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化的活动,增强幼儿的参与感和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