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怒耕柱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其中,墨家学派以“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著称,其创始人墨子(名翟)更是以言传身教、倡导节俭、反对奢侈而闻名。在墨家弟子中,有一位名叫耕柱子的人,虽才思敏捷,却因言行不当,曾一度惹得墨子动怒。
据《墨子》一书所载,有一次,耕柱子在与墨子交谈时,言语间流露出轻慢之意,甚至对墨子的某些观点表示质疑。墨子见状,心中不悦,便严厉地责备了他。耕柱子虽知自己有错,但心中仍有不服之气,遂向墨子请教:“先生为何独责我一人?他人亦有不敬之处,何故不责?”
墨子闻言,沉思片刻,说道:“你若能为我效力,我自然会对你寄予厚望;若你不能担当重任,我何必苛责于你?今日之责,非为惩戒,实为警醒。你才华横溢,若不加以约束,终将误入歧途。”
耕柱子听后,幡然悔悟,从此更加勤勉自励,谨言慎行,终成墨家之中坚力量。
这段故事虽短,却蕴含深意。它不仅展现了墨子作为师长的威严与智慧,也反映出当时儒家与墨家之间思想碰撞的激烈。耕柱子的“怒”,并非单纯的责骂,而是对弟子成长的深切期望。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唯有在严格要求下,人才能真正成长。
此外,这一事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谦逊之心与自省之智。耕柱子虽有过失,但他能及时反省,最终赢得尊重与认可,这正是古人所推崇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在今天看来,“子墨子怒耕柱子”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片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学问与修养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外在的成功,更要注重内在的修为与人格的塑造。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